九江是有名的火炉。而每年的7月下句,又是九江这座火炉。烧得正旺的时节。加之1927年的九江兵荒马乱,人心惶恐,从时人的心理上就又无形地增加了热的氛围。然而,就在九江热腾腾、乱哄哄的画面上,江岸码头旁边的高处站着一位青年,他身着西服,脚踏革履,一副入时的金丝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使得间距稍远一些的两只大眼睛显得分外精神。他表情严肃,又旁若无人,岿然不动地注视着波涛汹涌的江面,好似陷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中去了……
他就是时年仅有二十一岁的潘汉年同志。
潘汉年同志生于1906年,故乡宜兴素有“文化之乡、教授摇渡”之美誉。潘氏是宜兴陆平村的望族大户。曾祖父潘亭山是清朝道光二十年的举人;祖父潘元燮是清朝咸丰九年的举人;其父潘萃华在清末年间考取秀才,后科举制度废弃,断其仕途,故只能在故里当私塾先生。辛亥之役后弃学从政,先后出任乡董、区董、县议员等职。后涉足政坛,染上吃喝之风以及吸鸦片等恶习,遂家道中落,入不敷出。这就是潘汉年自称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也正是这种书香遗风的熏染,父亲的严教,为潘汉年打下了较好的旧学根底,使之在未成年之前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并能熟练地驾驭古代诗词歌赋的写作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