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嘉靖年间在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和安徽池州、太平一带广为流传,主要活跃于民间,演唱时,仅用鼓板和打击乐伴奏。
昆山腔原为流行于吴中苏州一带的一种清唱曲,据说为元人顾坚所创,到嘉靖、隆庆年间,经过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民间表演艺术家的改造而形成一种新型声腔。昆山腔轻圆舒缓、清柔宛转。徐渭《南词叙录》曾说它“流丽悠远”,“听之最足以荡人,妓女尤妙此。”演唱时,昆山腔最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要唱出“曲情理趣”。伴奏有笛、管、笙、琵琶等乐器,还用鼓板按节拍。
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的说唱艺术,因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故名。北宋神宗时,山西泽州人孔三传首创。早期诸宫调已无传本,金元诸宫调亦仅存三种,以金《董解元西厢记》首尾最完整,篇幅最长;金无名氏《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残缺近三分之二;元王伯成《天宝遗事》仅存六十套曲文。诸宫调对宋元南戏和北杂剧的正式形成有直接影响,如从《董西厢》到《王西厢》的过渡;《张协状元》本末的介绍,即是用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