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能够征用封国内的卫所兵之外,各地的藩王还能干涉自己封国境内卫所军队的调动。凡是朝廷要调动藩王封国内的卫所军队之时,都会颁布两份“御宝文书”,其中一份要给藩王,另一份则要给守镇官。但是守镇官在得到了皇帝的旨意之后并不能立即发兵,必须要等到藩王的旨意也颁布了下来之后才能发兵,否则“无王令旨,不得发兵”。除此之外,那些开国元勋们要奉旨调动藩王封地内的卫所军队时,也要向藩王汇报一下,之后才能调动军队。这一条的规定,使得亲王成为地方上守军的监视器,亲王也就成了大明皇帝在地方上的军事代表。
第三,各地藩王不仅能亲自率兵作战还能节制勋臣大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四月,铜鼓、思州诸势力作乱,朱元璋便命楚王桢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共同率军征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古州势力发生叛乱,朱元璋则令楚王桢和湘王柏率军出征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由于楚王桢先是请饷三十万,又不亲临军队统率作战,引起了朱元璋极大的不满,严厉的训斥了楚王一顿。可见,洪武一朝藩王受命亲自率兵作战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事情了,如果没有做到的话反而会受到斥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发动了对北元的第七次北征,此次北征的征讨对象为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此次北伐的统帅则为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同时朱元璋又任命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共同参与此次北伐。但在北伐过程中,傅友德、赵庸、曹兴、孙恪四人全都要接受燕王的节制,而王弼则要接受晋王的节制。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又规定“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同年,蓝玉案爆发,大批勋臣大将被杀,朱元璋担心军队内人心浮动,专门给晋王和燕王两位王爷下诏“各统所辖都司军马,凡军中赏罚大者以闻,小者从宜处分”,让他们直接接管了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