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久朱棣的证明行动,可见朱棣抹黑建文帝一系可谓是想尽办法、不遗余力。以至于有人认为朱棣继位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适合当皇帝,比如有人认为朱棣在位的时侯的几次北伐和组织编纂《永乐大典》都是朱棣为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而采取的措施,朱棣想利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比朱允炆做得更好,更适合做皇帝。这里就要稍微为朱棣鸣个不平了,因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有点牵强附会了,因为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如果他能继续做下去最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谁都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也因此他和朱棣在做皇帝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因为朱棣是起兵夺位的缘故,就把朱棣在位期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想当然的看作是朱棣在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可以说,朱棣为了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做了极大的努力,不惜虚构事实将自己的大哥和侄子塑造成反面人物,并且还将自己大侄子在位的四年从整个明朝的历史中抹去。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朱棣也只能这样做,身为礼法中名不正言不顺的篡位者,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后世子孙都逃脱不了“篡位”的罪名,将会始终背着“来路不正”的包袱,屁股下面的皇座也会一直坐不稳。朱棣的后世子孙们明显也明白自己这位老祖宗的意图,所以虽然在朱棣去世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士大夫们都呼吁要给建文帝正名,但朝廷或者说是皇室都对此不置可否,一直到了万历年间才勉强承认了建文帝的年号和帝位,但是仍然拒绝给建文帝封个庙号,而没有庙号建文帝就进不了太庙不能受到后世的祭祀。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了清朝才得到了解决,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下旨追谥曰“恭闵惠皇帝”。事实上,南明的弘光帝曾给建文帝定庙号为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但是由于南明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被视为正统政权,所以这里还是以清朝的追封为准。